1、钢铁企业环保论文篇1 浅谈钢铁企业环保综合治理分析 摘要:结合工作实际和钢铁业的大背景,阐述了我国钢铁企业在当下的环保现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加强环保的有力 措施 ,最后简述了我国钢铁企业在环保方面未来发展方向。仅供同行参考。
2、一是按照钢铁产业做优做强的思路,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减排增效、循环利用问题。二是政策强制淘汰。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逐步淘汰工艺、装备落后的小企业,对不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小高炉一律予以拆除,并逐步取缔实心粘土砖生产等。
3、虽然高炉渣显热回收问题已得到关注,并且一些钢铁企业和高校、研究所正在进行研究,但多以理论设计、基础实验为主,目前还没有见到实体设备工业化应用的报道,未形成成熟技术。日本新日铁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发炉渣余热回收技术,并进行了规模工厂试验应用,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相关技术还不成熟。
4、太原钢铁公司退休工人李双良,从1983年起带领20多名老工人用了10年时间将一座巨大的渣山削为平地,解决了太原钢铁公司长期以来危害一方的重污染源,使废钢渣得到了综合利用,仅回收废钢铁就达90万吨,创造价值6亿元。
改造设备,提高燃料利用率,节能减排;在船舶上安装相应设备,能够把风能、太阳能转化成电力作为船舶动力等。
其分母表示船舶在规定的船速下与载货量之乘积,而分子可概括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辅机的功率与所消耗燃油之乘积,第二部分为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减少燃油消耗所带来的船舶能效的提高部分 [1] 。由此可见,采用新节能技术是优化EEDI指数的一种措施。
天津港的节能减排主要从提升节能技术含量入手:(1)开展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研究。
法律分析: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更新改造低效工业锅炉,建设区域锅炉专用煤集中配送加工中心;淘汰落后工业窑炉,对现有工业窑炉进行综合节能改造。区域热电联产工程。
法律分析:节能减排项目有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等五项。法律依据:《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依法接受国家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每月手洗一次衣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虽然洗衣机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只有两三件衣物就用机洗,会造成水和电的浪费。(2)每年少用1千克洗衣粉,洗衣粉是生活必需品,但在使用中经常出现浪费;合理使用,就可以节能减排。
减少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采购 地球上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畜牧业排放的甲烷就占37%,氧化亚氮占65%(平均以100年为单位,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暖化效能分别是二氧化碳的25倍和298倍)。 [3] 肉类的生产、包装、运输和烹饪所消耗的能量比植物性食物要多得多,并且植物性食物也更有利健康。
生物液体燃料:生物液体燃料与传统车用燃料相比,可以潜在地带来二氧化碳减排。中国已经是世界燃料乙醇的第三大生产国和使用国。燃料乙醇在全国9个省的车用燃料市场得以推广和使用。明智的旅行 先计划好最佳路线再出发。仔细想想你旅行需求。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特别是在发电、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巨大,比如,我国工业余热资源总量就高达每年8×108t标准煤。1.电力、供热行业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主要能源行业,也是主要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行业。
产业结构调整。“双碳”目标下,需要充分发挥节能节电作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能效提升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最大的潜力在于产业结构调整,要遏制“双高”项目,改变产业偏重,可显著减少工业用煤;同时技术进步也会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
节能的潜力在于优化经济结构目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过40%。经合组织国家这一比重平均超过70%,其中,美国为73%。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1%和52%。
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27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6亿平方米,太阳能光电建筑装机容量达到2500兆瓦。
工业燃气的节能减排,天然气是优选,如神麒增效天然气切割技术,能有效降低能耗。水泥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积极推广新型干法工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但仍需解决废弃物利用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随着节能投资机构如山东耀通节能的介入,这些挑战将得到逐步解决。
法律分析:节电管理,包括电力系统进行功率因素补偿;加强用电设备的维修工作;照明光源改造。节约水资源措施,包括使用节水龙头,供水管网定期检测漏损;各单位水表以内供水管网的漏损应定期检测;改变饮用水方式。
工业节能减排 工业领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节能减排在工业领域主要体现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工业生产过程等方面。例如,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使用低碳技术和绿色材料,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